Agentic 全栈开发模板:从前端到 LangGraph 的完整实践
1114字约4分钟
2025-10-11
最初的想法是实现一个通用的 Agentic 全栈开发模板,目标是复刻类似 Genspark 的交互体验,包含开箱即用的前端组件、后端 Agent 示例等。这个项目希望能成为一个可扩展的、可复用的智能体开发起点。
Github仓库
前端实现:React 模拟流式交互的智能体界面
首先,我使用 React 实现了一个纯前端版本的 AI 对话页面。
前端部分实现了以下关键功能:
- 模拟 stream 流式数据 的返回;
- 封装统一的 流式传输 Hook,定义了前后端交互协议;
- 构建了 Tool-Calling 详情面板、多分栏布局;
- 实现了 AI 编程智能体的 HTML 实时预览面板 等组件;
- 纯前端模拟了包括 DeepResearch、AI Developer 等智能体场景。
后端演进:从 FastAPI 到 LangChain
随后,我使用 FastAPI + LangChain 来提供对 LLM 的真实调用。
在这一阶段,DeepResearch 智能体 使用了 Travily 作为网络搜索工具,并结合 asyncio
实现并发抓取多个搜索结果网页内容。
不过,这个版本仍属于最简演示,不具备以下功能:
- 上下文管理
- 会话管理
- 多模型对接
于是我继续调研了 LangChain 框架生态,以寻找更完整的方案。
基于 LangGraph 的重构:真正的 Agentic 架构
最终,我选择使用 LangGraph 进行重写。
LangGraph 提供了基于 langgraph-cli 封装的 Restful API 服务端,使得后端可快速构建智能体执行引擎。
前端则基于 Next.js 开源模板代码 实现了以下功能:
- 会话管理
- 并行工具调用
- 中断与恢复
- 人工介入(Human-in-the-Loop)
- 工具调用详情面板的可折叠侧边栏布局
这一阶段,应用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智能体交互闭环。
LangChain 核心概念的深入实践
我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并应用了 LangChain 的核心概念:
- Message、Thread、Memory、Tool-Calling
- 结合 LangGraph 的 Agent 开发流程,探索了 Reflection、ReAct、Todo Planning、DeepAgent 等范式
借助框架自带的能力,我已经轻松实现了:
- 上下文管理
- 持久化存储
- 基础 AI 对话应用的可扩展功能
并进一步引入了:
- Human-In-The-Loop:人工可介入 AI 执行过程,可对工具调用意图进行审批、改写或拒绝;
- 主从 Agent 架构:通过让多个子 Agent 作为 LLM 的 Tool 调用,实现自动任务分配与移交;
这些实践目前仍属于 单 Agent 智能体应用,但也促使我去调研了常见的多 Agent 框架与协作机制,如 Autogen、MeatGPT 等。
可观测性与性能优化
我还基于 LangSmith 平台 对智能体应用进行了可观测监控,分析性能瓶颈并对比了行业最佳实践,帮助我在性能、成本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。
对比 Vibe Coding 工具:从实验到最佳实践
在整个过程中,我对多个 Vibe Coding 编程工具 进行了深入对比,包括 Kiro、Claude Code、Cursor、Copilot 等,最终总结出一套降本增效的最佳实践体系。
成本降低
- 使用 claude-code-router,让 Claude Code 支持 多模型智能分发策略,自动衡量成本与效果并选择最佳模型。
效率提升
- 使用 Vibe Kanban(基于 Git worktrees 的物理空间隔离)实现多个 AI Coding 任务的并行执行。
质量提升
- 从最初的直接对话式 Vibe Coding,
- 到定义 Rules + PRPs 规则的上下文工程,
- 再到现在基于 任务拆分规划(Spec Flow) 的开发方式。如 Kiro IDE 内置了Spec模式。
核心思想是:
先完成细节设计,再逐一编码 —— 将任务拆解为尽可能小的单元,以减少 LLM 的幻觉并提升开发质量。
结语
这次 Agentic 全栈开发模板的实践,让我从「前端模拟 AI」到「真实 Agent 框架构建」完整走了一遍。
不仅深入理解了 LangChain / LangGraph 的设计理念,也构建出一个可以持续演化的智能体开发模板,为后续多 Agent 协作和 AI 工程自动化打下基础。
Github仓库